如果我說自己的家庭教育是這樣,一定會被爸媽反駁到死。當然我也不是說從小就被教育只有讀書才是最高尚的,但不可否認的是家裡總是希望小孩書讀得好、讀的高,我想很多家庭(尤其在台灣這樣的教育風氣下)都是這樣期望著孩子。
小孩子的心裡真的很單純,被鼓勵或不被鼓勵往往對行為上的表現影響深遠。小時候,在家裡那種「成績」很重要的氣氛下,其實很少猶豫過自己的目標,就算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,也就是理所當然的覺得這只能是一個興趣,以前的眼界也就只有家庭、學校,這兩者以外的東西,都不是自己親身體驗來的。雖然生活也不只有讀書,但總是知道這個階段的終究目標又是很單純的考上好學校,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目標經歷完後,大四那年才發現剩下的竟是「不知所措」,那年是人生至當時為止最徬徨的一段時期,為了繼續是否升學而煩惱,一個原因是我真的質疑自己是否喜歡繼續走這條路,另個原因是家裡似乎把選擇權不知不覺的交還至我自己手上。
而工作有一個月經驗,即將畢業的我,雖沒當時那麼徬徨,卻仍常在內心思考這些問題,該用什麼價值觀去教導下一代才是好的?也許因為年紀長了,也許因為體驗的事物多了,我真的覺得「把書讀好」只是生活的一小部份,實在不是太重要的事,如果能探索出自己的興趣,好好的去做、去努力,必然快樂很多,畢竟過了學生時代,生活還是要過,目標還是要有,而且重要的絕對是過程而非結果。
但這也許是因為我是站在目前這個位置才有這種感慨,只能說「書讀得好」絕對只是一條保守的路,而非很好的路。
1 則留言:
對啊,台灣傳統觀念都是這樣吧!
我現在有時候也覺得沒有去經歷一些別的選擇是很可惜的事。
張貼留言